暑假前,聆听了王老师关于解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彩讲座,讲座后我将《指南》打印装订起来,利用假期的空余时间细细地翻看、品读了一番,在阅读过程中对《指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的同时,总结了以下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指南》是一本师幼共同的“成长册”
正如《指南》的“说明”中所说,《指南》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个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
《指南》中对幼儿的能力发展水平的确定并不是随随便便的,有些语句虽然意义相近,但是在数字或言语上的界定却更加详细规范了,如在动作发展中规定3~4岁的孩子能够单脚连续向前跳2米左右;4~5岁的孩子能够单脚连续向前跳5米左右;5~6岁的孩子能够单脚连续向前跳8米左右,这些小小的数字虽然不同,但是却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层层递进的,正体现了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水平能力发展差异,而也正是这些小小数字上的差异,让我们教师对于如何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有了更好的参考数值,让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成长。
幼儿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专业知识的引领,有了《指南》中更详细的标准划分,教师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应该达到的某一能力或水平有了更详细的了解,对教师的工作有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也让教师更快更好地在工作中不断成长。
二、《指南》是一本详实温馨的“备忘录”
《指南》中的学习与发展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教育建议部分针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
让我最印象深刻的是每个领域中的教育建议,如“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论幼儿做得好坏都给与适当的肯定,不因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他发展自理能力的机会”、“和幼儿一起发现美的事物的特征,感受和欣赏美”、“利用传统节日和民间庆典的机会,带幼儿观看或共同参与传统民间艺术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动,如皮影戏、剪纸和捏面人等”、“注意语言文明,为幼儿做出表率”等等,这些教育建议每一个都很详实有效,且关注到了各个方面的细节和注意点,但这些建议却一点也不显得多余或杂乱,每一条都是工作中着实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非常强。有了这本“备忘录”中的一个个“温馨小提示”,将为我们如何更好地在工作中落实实践行为,做更详细的指引。
三、《指南》是一本强调自主探索的“经验集”
在《指南》划分的几个领域中,并没有刻意强调或突出某一方面,而是更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更关注幼儿健康、心理、社会性交往、生活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同时也更强调“自主”二字。如“支持幼儿自发的观察活动,对其发现表示赞赏”、“支持、引导幼儿学习用适宜的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或为自己的想法收集证据,如想知道院子里有多少种植物,可以进行实地调查”、“幼儿园和班级里的重大事情和计划,请幼儿集体讨论决定”、“鼓励幼儿尝试自己设计有规律的花边图案,创编有一定规律的动作,或者按某种规律进行搭建活动”等等,《指南》像是一位经验老道的学者,不仅将幼儿生活与学习上的活动锁定在自主能力的发展上,还根据不同的领域给出了有效的引导方法,“鼓励”、“支持”、“和幼儿一起”这样的字眼随页都可看到,让一件件学习中的小事都变得瞬间灵动了起来,幼儿的思维需要发散,教师的教育也需要发散,《指南》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无限可能性。
现在的孩子多数都生活在教育的条条框框之中,他们需要自主,因为只有自己动手动脑得来的直接经验才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要想摆脱“填鸭式”的教育,想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班级的主人,相信在《指南》中就能够找到答案。
或许我对《指南》的解读还不够深入,还比较片面,但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会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不断反思、实践,将《指南》的精神和经验落实到未来的工作中,为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好的鼓励、引导和支持,和孩子共成长!
第二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昨天,教育部网站公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给学前孩子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成长设定了一个“阶梯”状的标准。政府希望通过这部《指南》有效转变公众的教育观念,防止和克服“小学化”倾向。■数说
3岁学会不跟陌生人走
在拐带等公共事件广为关注的背景下,幼儿安全问题仍是关注重点,希望他们能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比如3-4岁的孩子要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
4岁学会体谅父母辛劳
在关心尊重他人章节,要求4-5岁知道父母的职业,能体会到父母为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辛劳。
5岁学会说出家庭住址
《指南》认为孩子需要有初步的归属感。5岁要能说出自己家所在地的省、市、县(区)名称,知道当地有代表性的物产或景观。
6岁学会接受不同意见
在社会篇的章节中,对孩子与社会交流的能力提出要求。6岁要学会倾听和接受别人不同的意见;不欺负别人,也不允许别人欺负自己。
■数说
12
每天睡眠要达11到12小时
在身心状况的标准中,《指南》对三个年龄阶段设定了不同的身高体重标准,比如3到4岁的男孩身高要达到94.9-111.7厘米,体重达到12.7-21.2公斤,女孩身高要达到94.1-111.3厘米,体重达到12.3-21.5公斤。
如何让孩子能达到这样的标准,在教育建议中指出,首先要为幼儿提供多样化、均衡搭配的食物,保证幼儿每天睡11~12小时,其中午睡一般应达到2小时左右。还要注意提醒幼儿养成正确的体态,每年为幼儿进行体检。
除了身体健康,情绪安定也非常重要,《指南》建议在幼儿做错事时要冷静处理,不要斥责打骂,允许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等。
2
每天户外活动不少于2小时
幼儿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也是健康篇里的重要内容,3-4岁的孩子要能在较热或较冷的户外环境中活动;换新环境时情绪能较快稳定,睡眠、饮食基本正常;在帮助下能较快适应集体生活。而到了5-6岁,即使换了新的幼儿园,也要能够较快适应。
为了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指南》建议要保证幼儿的户外活动时间,提高幼儿适应季节变化的能力。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一般不少于两小时,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季节交替时要坚持。
30
连续看电视不能超过30分钟
《指南》为 ……此处隐藏15299个字……议:
1.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
·提供丰富的便于幼儿取放的材料、工具或物品,支持幼儿进行自主绘画、手工、歌唱、表演等艺术活动。·经常和幼儿一起唱歌、表演、绘画、制作,共同分享艺术活动的乐趣。2.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让幼儿敢于并乐于表达表现。如:
·欣赏和回应幼儿的哼哼唱唱、模仿表演等自发的艺术活动,赞赏他独特的表现方式。
·在幼儿自主表达创作过程中,不做过多干预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在幼儿需要时再给予具体的帮助。·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或感受,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不简单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标准来评价。
·展示幼儿的作品,鼓励幼儿用自己的作品或艺术品布置环境。 目标2 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
教育建议:
·尊重幼儿自发的表现和创造,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如:
·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细心观察、体验,为艺术活动积累经验与素材。如,观察不同树种的形态、色彩等。·提供丰富的材料,如图书、照片、绘画或音乐作品等,让幼儿自主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模仿或创作,成人不做过多要求。
·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幼儿共同确定艺术表达表现的主题,引导幼儿围绕主题展开想象,进行艺术表现。·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肯定幼儿作品的优点,用表达自己感受的方式引导其提高。如,“你的画用了这么多红颜色,感觉就像过年一样喜庆”、“你扮演的大灰狼声音真像,要是表情再凶一点就更好了”等。
第五篇:3-6岁儿童发展与学习指南最近,教育部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南》),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
《指南》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
相关专家表示,这个《指南》是一个科学详细的参考,可以让老师和家长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遏制“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记者看到,《指南》很具体地列举了各个年龄段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目标。针对5~6岁学龄前儿童,“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对于5~6岁的孩子,《指南》并没有标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须认字,只说明“在阅读图书和生活情境中对文字符号感兴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义”。
教育部表示,实施《指南》的原则之一就是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胜利幼儿园沈杭凯副园长就接触过不少“焦虑”家长。“对于六岁的孩子,我们的教学方式是利用各种游戏、活动,让孩子学会十以内的加减,并应用熟练。在游戏中、生活中学会数学,也会运用到生活中。但有些家长存在误区,孩子如果在书面上会一百以内的加减法,就觉得孩子很好很厉害,如果不会,就觉得没面子,很着急。我曾经看过某个小学对一年级新生做过入学调查,调查新生的认字情况,他们发现,到二年级,孩子们的识字水平基本相当,其实超前学习并没有太大意义。”
沈杭凯副园长表示,有这个《指南》,就可以给家长一个参考:“拔苗助长的教育很容易把家长的焦虑转移给孩子,死板的教育会扼杀孩子的天性,对孩子发展很不利。”
晨晨今年9月上小学。去年6月,妈妈林女士就决定接下去一年不让晨晨读大班了,而改报了“学前班”。
“好几个朋友的小孩都去读过学前班,说进小学适应快,也比没上过的小孩成绩好。”上了半个多学期后,林女士发现,学前班的数学很难,学的是100以内的加减法,很多都是小学里的内容。
晨晨外婆很得意,逢人便夸晨晨聪明,把小学生都比下去。但林女士隐隐有些担心:“那么难,担心孩子很累。”
记者采访中发现,很多幼儿园孩子的数学、英语、识字能力都堪比小学生。有些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小学化”,有些幼儿园并没有相关教学内容,望子成龙的家长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担心孩子读小学后跟不上,特别另找语数外培训班,提前学习。
在不少人眼里,孩子会认多少字、背多少单词、做几道数学题,成为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但这样的标准到底有无科学性?
不少家长将认字看作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
5~6岁孩子学会10以内加减即可
相对于只关心孩子在学习、认知上的能力,《指南》更关注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分为身心状况、动作发展、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等多个具体指标。
有家长仔细阅读《指南》后发现,自家孩子在认知上“超前”,但在生活能力、人际交往上存在比较大的“落后”,这和现在家长“包办”孩子日常生活,孩子没有机会锻炼自理能力不无关系。
杭师大学前教育系系主任武建芬表示,之前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发布于2014年,是指导幼儿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但比较笼统,而目前正在征求意见的《指南》在《纲要》的基础上各方面细化。
“之前只规定总的目标,而没有具体目标,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解读,难免带有个人的东西。现在细化了,一线工作者操作过程中就能相对规范。”武建芬表示,《指南》对家长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科学参照,她提醒,对孩子的教育要根据儿童的规律和特点来,切忌盲目和急功近利。
幼儿自理能力落后于认知能力
《指南》部分内容
数学认知
3~4岁:能感知和区分物体的大小、多少、高矮等量方面的特点,并能用相应的词表示。能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能手口一致地点数5个以内的物体,并能说出总数,能按数取物。能用数词描述事物或动作。如我有4本图书。
4~5岁:能感知和区分物体的粗细、长短、厚薄、轻重等量方面的特点,并能用相应的词语描述。能通过数数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5~6岁: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如合并或拿取)理解加和减的实际意义。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能用简单的图表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4岁:在提醒下,饭前便后能洗手。在帮助下能穿脱衣服或鞋袜。能将玩具和图书放回原处。
4~5岁:饭前便后能主动洗手,方法正确。能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扣钮扣。能整理自己的物品。
5~6岁:能根据冷热增减衣服。 会自己系鞋带。 能按类别整理好自己的物品。
hao小编推荐更多精彩范文:关于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学习计划
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体会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学习心得
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心得体会
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心得体会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