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们缺席彼此最重要的十年读后感
《我们缺席彼此最重要的十年》读后感
昨日是母亲节,打了几次电话迎接我的都是忙音,父亲的电话反而通了,一句在忙,就没了后续。阅读课上偶尔翻出了一篇短文,毫不起眼,瞥见题目,本以为又是爱情暖茶,不料却是写的老爸老妈,一瞬间反思起了自己这毫无声息就悄然消逝的锦年。
我的这段岁月,没有书上十年那么久,却比十年还要长。我不知道我是怎么度过那叛逆青春期的,好友甜甜常常调侃说,谁让你总是那么乖。我也曾与爸妈有过激烈冲突,但败下阵来的总是我,我负气出门,该做饭的时候总是没骨气的折回家中,后来每次弟弟犯错时,妈妈才突然想起我的好,只是当时已经距离事发很多年,我不晓得爸妈怎么会记得如此清楚。
这么多年过去,弟弟从小学升入高中,我也开始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妈妈爸爸慢慢懂得征求我的意见,整个曾经,爸妈总是很忙碌、很忙碌。我扬言自己更像是独自成长的,他们很少夸奖我,更不会喊我宝贝,可时间使我渐渐地明白,我,则与愿给我全世界的两个人走向了不同的方向。读到文中的妈妈说别化妆,对皮肤不好时,想起了现实中的妈妈同样也是一瓶大宝用一年。却总是对我说,买件衣服,敷敷面膜。由于妈妈一直素颜,我直到工作后才整明白,原来肌底液、精华液、眼霜、bb隔离防晒打底有那么多东西掩饰倦容,后来在恶补期间,那些堆得满桌,布满日韩英文的东西妈妈从来不碰,也未曾抱怨过我浪费。她不过问,我也不讲,很多时候我会对她说妈,用这个水吧,效果特好,她总说用不惯。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我换了瓶瓶罐罐,她仍旧是一只大宝。
爸爸总共参加过我三次家长会,妈妈从来没有。就读时,我很少与爸爸交谈,但我会说很多话,他们只是听着,很少发表意见。但我还是喜欢和老爸呆在一起。我小学四年级刚刚学会做晚饭的时候,那时我比厨房案板高不了多少,做好饭我就等在门口,见到他们远远的就喊,我做好饭了!有时做砸了,他们还说这就行,这就行,导致我下厨挺早,厨艺不精。爸爸总在生活的缝隙里夹杂一句,看看书、练练字、好好学。但我好像并不懂得这意味深长的话语。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小学时作业总是写不完,爸爸就陪着我,有时也给我抄卷子很晚很晚,即使这样,他也决不允许我应付了事。那时很多时候我边擦眼泪边写作业,当时特羡慕别人的爸爸,别人的作业写得那么差,爸妈为什么就不管。后来偶尔有人夸我字好看时,我总特骄傲说,是我爸教的,但爸爸从未教我写字,老妈的口头语更是查字典。但正是他们的简单的一句好好干成为当时与现在我最不竭的动力。
为了安全,从初中就开启了我的住校生涯,即使学校离我家只转几个弯,当时特羡慕那些放学就推着单车踏着月色结伴回家得小伙伴,多年之后才从父亲口中得知当年我不寄宿的那几个夜晚,母亲总睡不着觉。可从那时起我呆在家里的短至半日,长则半年,我随着岁月不断地走着、看着。结识了新朋友,换了新地点。我不只学会了化妆,熟练的穿起高跟鞋,我还去了很多地方因为考试或是旅行,观赏了很多风景,听了很多歌,看了很多电影,还学会下雨的时候主动打伞,感冒时主动找医生,天冷时自己加衣,最难熬的时间里躲在夜深处无声哭泣。不在像以前去邻居家都要给你们申请,从不在天黑时还不回家,在外求学时用告诉你们的一日三餐,身边的人都经历了哪些事。后来,就在后来,你们仍旧不常给我电话,电话还是我主动打,我总说忙,然后母亲才会顺其自然的告诉我家里发生或大或小的事情,好像他们永远不愿干扰我生活,这么多年,我从呀呀学语到24岁的这段毫无过度的日子里,仍旧没找到属于归属,我小心翼翼的问老爹,我要是嫁不出去,怎么办呀,老爹想都没想看都没看就说养我一辈子。这时光如何舍得让离开你们呢。
高三时,读了新概念作文中一篇名字叫做蒹草结的文章,其中说一个人的生活是由一个习惯和一个习惯堆积而成的,而习惯又由血缘延续下去。这么多年,我毕业,找工作,跳槽,小失败亦或小成功,我已走出太远,却从未想起停下来等一等,因为只要我稍加懈怠,母亲,总把我鞭策的更远,我像只包裹着他们心的陀螺,他们总希望我旋转出更美的曲线,所以每鞭都用力的抽打,我越转越快,他们却越力不从心。这么多年,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段,我抱着梦想与单纯跌跌撞撞。这么多年,使他们人生中最辛苦的光华,用期许化作无限的动力,用竭尽全力换的一丝温煦。
我上学时,他们只把我送到门口,我工作时,他们更少到来。我吃过的小吃,喝过的冷饮,赏过的景色,他们统统不知道,我们保持着不近不远的距离,却在我读了那篇短文后使我痛的撕心裂肺。想起我在难熬的时光里我去平顶山找倩倩散心,在ktv唱《父亲》时,两人哭的抱做一团。
我空缺的这么久,该怎么填补,亲爱的,而我只能更温暖的活着,努力的活着。并在某个时光,找个人,一起来爱你们,用两人的来填补这缺了许久的席位。
——致爸妈
第二篇:我们缺席彼此生命里最重要的十年(转)
我们缺席彼此生命里最重要的十年(转自豆瓣)
盗用了豆瓣上看到的一篇文章的题目,今天因为这个掉了一点眼泪(不是我哈)。
还没有走进婚姻殿堂的我没能感受到与父母分属于两个家庭的矛盾与纠缠。但是我细细想来,高中三年,大学四年,工作快满一年。我跟爸妈在彼此的生命里缺席了快八年。这八年里,爸爸再也不是那个身强体健随时随地能够为我遮风挡雨的样子,我看到了他走上坡路驼背的时候。妈妈也再也不是那个满面容光时时刻刻照顾我生活起居的样子,我看到了她做手工活力不从心的无奈。我也不是那个满目稚气只知道闷头学习的小孩,我知道,时间总会要让生活改变一点摸样。
尤其工作离扬的这一年里,爸妈都学会了编辑短信息,他们想用亲近我的方式尽量的减少我们的距离感。好几次和朋友聊天,说他正在和父母聊qq,我满是羡慕。我爸妈根本不会电脑,我记得我笔记本买回来的第一天,我教我爸爸开机,妈妈就在一边提心吊胆的说,别瞎弄坏了。所以,能教会爸妈发短信,我很是惊喜。
手机里保存的信息是妈妈小心翼翼的说:女儿,妈妈发了猕猴桃,回来吃好吗。像是在讨好,像是在询问,担心得到否定的回答。我一看就哭了,立马说,好,马上就回去,我最爱吃猕猴桃呀。
还有爸爸在九点多发来的信息,问我,姑娘,电来了吗。因为那天公司宿舍停电,我一个人坐在漆黑的小屋子里听着门窗被风吹得哗啦哗啦响,想找人说话又怕被嘲笑。然后就给爸爸打了电话,怕他们担心,就嘻嘻哈哈的说:我宿舍停电啦,哈哈,我要睡觉了。爸爸说了一点安慰的话,在我要嚎啕大哭的时候我赶紧挂了电话。然后爸爸的信息做了一颗催泪弹,想到在家有一次洗澡的时候突然跳电,我吓得大叫,妈妈立马举着手电筒站在卫生间门口陪我说话。那晚看着信息我抱着被子哭了好久。
但是大多时候是坚强的在生活,比如撸起袖子修台灯这种事情,我就觉得我快步走在变超人的路上。人在没有依靠没有后路可退的时候就会变得分外强大。
我能感受到爸妈是想极力的走进我的生活,但 ……此处隐藏1605个字……成长大能作为一个主持人的理想,小男孩从外形上评判自己,觉得鼻子塌了点,所以和妈妈商量后决定,以最简便也不用花钱的手法来整形,那就是时不时地捏捏自己的鼻子。结果可想而知,鼻子的高度并没有改变,倒是在这母子共同参与的有趣的“实验”中,儿子不知不知觉读了些平时不喜欢看的书。因为要做不太吸引自己注意力的事,以免忘记捏鼻子,所以选择读平时觉得枯燥乏味的唐诗、宋词和元曲,却在宽松、有趣的氛围中了解到了古典诗词的美。
另外一篇是讲儿子因为成堆的作业而心情暴躁,一个人写到深夜,因为卡在一道数学题上出不来,其他的作业再无心情做下去。妈妈却趁他去洗脸冷静的空隙,悄悄帮他写了一些有趣的答案,还写了:老师,我已经很累了,我想睡觉,对不起,老师晚安!奇怪的是,看完这些答案,小男孩的心情变好了,再回过去看原来拿到难题,才发现原来一点都不难。是的,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都很努力,没有一个孩子是甘愿落后于别人的。关键是,假如作为家长和老师 ,能成为孩子最强大的支持,孩子会坚定信念往前走;假如,我们不给孩子调整和喘气的空间,还一味地强迫孩子争做第一争做优秀,当学生考了90分,想95,考了95,想100,结果学生好不容易考了个100分,还觉得不够,最好能每次都100分。孩子一定身心疲乏,想走也走不动了。我想,这本书不仅为我们众多的中国家庭,也为我们老师提供了一个思路,那就是,在现实的教育体制下,我们不可能更不敢抛弃分数,但是我们总可以降低一些对孩子的要求和标准,让教育能够更自然更符合人性地进行。有的时候,脚步慢一点,反而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第四篇:我们要彼此听话读后感
我们要彼此听话读后感
胡翠燕
做了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师,越来越来迷茫:传统的授业解惑早已过时?赏识教育被大大吹捧?班级管理中,惩罚两字都不敢提,生怕惹来麻烦?要教会学生打渔的本领,其实干的还是喂鱼的事?学生和老师不看重分数几乎不可能?……
面对自己的孩子,既是教师又是家长的身份有时难免忧心忡忡,直到看到了刘继荣写的《我们要彼此听话》,一对中等生母子的温暖对话,我的心才慢慢安静下来。
马上吸引我的是封面上的一句话“我给他讲大人的大道理,他给我教小孩的小道理。我们都不完美,却很幸福。”向来我们耳边充斥的是很优秀孩子的成长之路,什么哈佛的,什么名校的,什么考试状元的……她说,“我们的欲望有多深,孩子便有多累。如果快乐,如果没有违背自己的心意,我们的孩子,又何妨做一个善良的普通人呢?”如当头一棒,敲醒了我,平时自以为对孩子是民主宽松的,其实潜意识里还是把自己的愿望加到了孩子头上。虽说没有过多的安排孩子的文化科目的学习,但还是盯着孩子学了几年的乐器,那几年的时间孩子其实很不快乐,是自己希望孩子在某一方面能够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罢了!
没有过多的大道理,字里行间都是生活点点滴滴,浓浓的母子温情无处不在;也没有说教,只是不经意间,我的心随着作者的诉说变得暖暖的。作者眼里,只有“爱”,只有正确的表达爱,只有用爱对待孩子,他们才不会走错路。
面对孩子,学会宽容孩子的不完美,在对孩子交朋友的事上,作者也真实的描述了自己的心路。其中的妙句不少:“作为母亲,我不能只享受孩子成长的快乐,却禁止麻烦的造访。”“当你两只手都握满了沙子时,就没有办法拿到地上的那颗珍珠了。”“我想静静地倾听,而不是教他如何做,看着自己的儿子自己在生活中成长,也许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
烦躁或失落或无奈时,看看这本书真好!
第五篇:《起跑线旁缺席的启蒙先生》读后感
追求朴素的真教育
——《起跑线旁缺席的启蒙先生》读后感
商云/文
今天认真拜读了曲辉老师的《起跑线旁缺席的启蒙老师》,文章中痛击中国教育弊端的犀利语句,句句如同重锤,敲打着读者的灵魂,心中不仅要问:中国的教育究竟怎么了?中国的启蒙先生去哪里了?!
何为启蒙老师?百度一下得知,启蒙老师就是指“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的人”,是“普及新知识,使人们摆脱愚昧和迷信的人。”曲辉认为启蒙老师是“拟定儿童一生蓝图”的人,因此也就指出了启蒙老师的重要性。
教育就是让每一个鲜活的生命,按照自然规律,以其独特的方式得以舒展、得以生长。可当我们在要求孩子们死记硬背某个历史事件的活动时间、意义时,创新思维被禁锢了,当我们的教育以分数为唯一标准时,学生的理想、人格、生命的尊严统统屈服于至高无上的分数,他们的生命成长过程是多么的单一,单一得令人感到悲哀和窒息。
朱永新老师认为“启蒙老师一个非常危险的职业,伟人与罪人都可能在他的手中成形。因此,教师必须如履薄冰,尽自己最大努力让自己和自己的学生走向崇高。”
如今的老师工作压力大,负担重,究其原因,为分忙,为分累。即使是教学过程,也是根据考试要求为指导,三维目标被折断了双翼,情感和能力的培养被搁置一端,知识目标不断被强化,再强化。有的老师甚至认为,与考试无关的知识点少提,甚至是不提。学生在题海中不断挣扎,在作业中犹豫彷徨,在频繁的考试中逐渐变得麻木。
本该是儿童启蒙老师的人,却在不遗余力地在成为中国教育考试机器上的一颗颗螺丝钉,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后来读书死。文中讲了一个令人倍感汗颜的故事:旅华多年并在华娶妻生子的英国著名出版人马克·基多发表了一篇文章,声称准备从中国撤退,他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只是一个“考试中心”,孩子们的天赋被榨干,只培养出两种人,赢家和输家。“中国并没有这样一条大道,能把孩子培养成领导人、发明家和革新者,但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素质教育推进多年,但效果如何呢?最终只不过是披着素质教育的外衣,大肆开展应试教育,而且是愈演愈烈。
曾经读过《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书中的小林校长是一位真正的启蒙老师,小豆豆可以算是一个很幸运、很幸福的学生。她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可以和小林校长连续说上三个小时的话,可以和同学们们一起体味野外生活,可以欣赏校园里的美丽风景,可以体验帮助别人的乐趣,可以大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即使犯了错误也会得到小林校长的宽容和尊重……而这在我们看来,可以称得上是教育中的世外桃源了。
其实,类似小林校长的教育思想,早在我的民国时期,钱穆、夏丐尊、朱自清、叶圣陶等诸多大家都已经提出。他们的启蒙很简单,就是提供给儿童更多的趣味和自由,指出:“教育就如喂鸡,如果让学生多发挥主观能动性,那么效果一定会好得多。”
一个现代社会启蒙老师的先行者黄玉峰老师也指出:“不以应试教育对应试,而以素质教育对应试。只要学生的素质真正提高了,他们对付考试的能力也不会差。”事实证明,他的学生在传统的升学平台上,同样展示出了惊人的“战斗力”。
他们的教育思想和主张,无疑给我们指出了前行的方向和道路。如何成为一位合格的启蒙先生,让孩子赢在在起跑线上?那就是,揭开教育花哨浮躁的假象,撕去分数至上的外衣,一切从学生的生长规律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尊重生命,尊重个性,呵护创新思维,追求一种朴素的真教育,让教育回归本质。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