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高效推进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项目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4-11-16 16:20:04
高质高效推进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项目的实践与思考[此文共2148字]

高质高效推进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项目的实践与思考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由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对优质生态产品、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愈发迫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关口,如何为十四五开篇开局探索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路径。

一、项目基本情况

2019年10月,水利部、财政部在全国范围内以县域为单元开展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致力于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县域综合治水示范样板,建成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美乡村。

项目建成后,将取得良好的防洪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以水系项目为基,通过紧密结合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等,可引领带动流域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一体化发展,达到区域经济向好、生态效益突出、产业结构优化、人居环境改善、工程长效运行、幸福指数提升综合性效果。

该项目的实施,为远安深入贯彻十九大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积极践行习近平兴水治水战略方针和“两山论”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落实“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提供了历史机遇。

二、存在主要短板

(一)综合规划较为滞后。此次水系项目投资额度大、综合性较强,县委政府对项目实施成效、示范带动效应寄于厚望,但目前已定的各类规划侧重点、发展方向均有局限性,与水系项目要求有较大差别,适宜的产业规划、区域规划又迟迟未能落地,无法提供有效的建设方案,受限于项目建设时限要求,极有可能出现规划与实际错位的现象。

(二)打磨“精品”能力不足。项目涵盖水利、道路、园林景观、湿地、信息化等多个行业,无论从质量标准还是成本控制、从建设管理还是施工细节上,都要优中学优、精益求精,对参建各方包括一线工人生态意识、管理水平、专业技术等提出更高要求。总体来看,打磨“精品”能力还有较大差距。

(三)区域业态过于单一。目前项目区沿线主要以观赏自然风光为主,体验乡村风土为辅,缺乏互动交流、文化内涵、地域标志等能留下深刻印象、值得深思回味的产业、作品,导致受众人群局限、市场竞争力薄弱,容易出现有“口碑”没人气的尴尬场面。

(四)长效运营不容乐观。项目效益综合评价“三分看建设、七分看运行”,水系项目中包含多处景观节点、20km沿河绿道、水文化展示馆、信息化设施等,建后运行需大量人力、物力支撑,是否能引进成功的市场主体,建立科学有效的运营模式,与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等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从而吸引游客利好经济、保证工程长效运行,还值得深入探索、验证。

三、工作思路举措

一是坚持高位规划,明确目标定位。充分发挥流域

优越的自然生态优势,以生态视野构筑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彰显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将全城旅游提标升级、土地综合性利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统一纳入区域规划范围,明确主题定位。可以水系项目为载体、为基石,统筹建立沿水生态文明示范带,逐步形成由“区域示范”带动“全域发展”

二是坚持本土本色,文化生态融合。通过“留原存真”

突出沮河水生态景观、丹霞地貌等自然野趣元素,充分挖掘

水文化历史,着力实施鱼道、鱼梯、渔溪等生态措施,增加水景,做足“水文章”,通过项目建设促进文化与生态融合。同时,还应在地域特色之外,打造一些吸引眼球、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新“景点”,有不同、有差异才能在游客选择的时候有一定倾向性。要形成“一大带多小”或“一大连多大”,才能有足够多的“成果展示”,才能真正消费游客的旅游时间。

三是坚持经营管养,扩宽投资渠道。以现有的水系连通

项目为载体,引入专业化市场主体,用市场手段创造收益、用专业方式高效维护,确保设施良性运行。可通过对项目区

经营性产业提前谋划,从土地收储利用、周边产业开发、举

办节赛活动、广告宣传推介等多渠道动社会投资、吸纳资本投入,达到以经营养“工程”的目的。同时积极谋划一批群众可参与、可操作、可收益的经营性项目,普惠群众、让利群众,只有让群众收益才能真正提升区域活力。

四是坚持精益求精,实现工程长效。要充分考虑不同人群所思所想,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细部节点设计上,要有创新创意,要充分结合远安历史文化和特色特产,不断增强观赏性和底蕴厚度。以流域优良自然生态景观为基底,采取适度人为干预,运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实现流域综合治理和激活河道潜力一体化推进。设计上要综合考虑自然生态与人为干预互生互补,施工上修旧如旧、就地取材,淡化人工痕迹,创新工艺工法,管理上实现县域资源共享、协同应用,信息化与河湖管护五级责任体系、“民间河长”等社会共治模式互补,确保确保工程长效运行。

四、思考和建议

1、要给自然做功留点空间。虽然水系项目建设是为了修复自然生态、改善人居环境,强调“生态优先、保护优先、适当干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受方案设计、验收考核、施工水平等因素影响,还是存在人为过度、建设过度现象。生态治理要结合区域生态实际因势利导,综合考虑自然做功和人为干预相辅相成,共同完成生态修复。例如对破坏范围和深度还属较轻的砂场,可经过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人为轻度疏导措施,协助河道恢复自然生态循环。

2、要长远谋划项目经营。项目区以城郊结合、乡野农村居多,区域广阔、人流不均,在考虑经营模式时要区别于人流量大、景点集中的景区模式,一定不能追风跟投,要长远结合沿线产业布局、规模成长以及综合发展趋向,适合当下发展的就发展,条件不成熟的预留空间,做好储备,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合理经营,不能过度经营、过度消费资源潜力。如翟家岭,就因爆火之后过度经营、过度建设、过度消费,导致古朴风韵不存。

3、要大力培养工匠精神。细节决定品质,要出好的作品就一定要在细节上下功夫。要进一步加强项目建设管理人员生态保护意识和科学指挥水平,要秉持不破坏生态为底线原则,要能结合实际顺势而为。一线施工人员要在节点实施前要确认是否清楚实施内容和工法,切忌先做再改、蒙混过关,要加强专业技能和生态理念培训,切实提升综合实施水平,以更精湛的工艺塑造项目品质。

《高质高效推进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项目的实践与思考[此文共2148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