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鼠防事业发展历程

时间:2024-10-22 16:54:18
记鼠防事业发展历程[此文共2695字]

守住初心、践使命,继往开来、展宏图

——记鼠防事业发展历程

玉门,物产富裕,风临城下,赋汉代玉石之门之美誉。

玉门,生态宜居之城、创新活力之城、风电能源之城、百年石油之城。

玉门,地处河西走廊西端,全市总面积1.35万平方公里,辖新老2个市区、3个工业园区、10个镇2个民族乡、人口18万。玉门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铁人王进喜的故乡。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主要内容的“铁人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

一、鼠疫防控基本情况

2002年,在原玉门市防疫站的基础上,经市政府批准成立玉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设行政办公室、地方病防冶科、流计科、公共卫生科、检验科等5个科室。承担着18万玉门人民的疾病预防控制与监测,应对鼠疫疫情、地方病防治、包虫病、食品卫生及生物生化恐怖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任务。

1993年和2002年先后从我市鼠疫自然疫源地清泉乡石油沟地区的喜马拉雅旱獭体内分离出鼠疫菌,2003年被国家正式判定为甘肃省第10个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县(市),是酒泉市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疫源地分布在东径97°10′—97°45′,北纬39°15′—39°15′之间,动物地理区划属青藏与蒙新区交接的西祁连山腹地,海拔2500M—4500M之间。防治监测范围包括玉门南部祁连山区,东至镜铁山、石油沟,西至昌马香毛山,南至鱼儿红牧场,北至312国道,面积约10572平方公里的疫源监测面积(其中属玉门市辖区范围的昌马镇、赤金镇、清泉乡三个乡镇总疫源面积5923平方公里,属肃北县疫源地鱼儿红乡及国营鱼儿红牧场4649平方公里)。我市疫源监测面积占甘肃省疫源面积的13.2%,占酒泉市疫源面积的21%。从1996年到2019年共计从动物间检出鼠疫菌120株,从人体内检出鼠疫菌3株。

(一)调查疫源阶段:于上世纪70年代,由原省201所、酒泉地区防疫站(现酒泉市疾控中心)和玉门防疫站(疾控中心)组成的鼠疫疫源调查队在玉门祁连山腹地、肃北县鱼儿红地区展开了初次疫源调查,1975年从鱼儿红平大板地区自毙狐狸体内分离出鼠疫菌,到1984年共调查31万公倾,基本查清了全市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布现况,至此国家将该地区判定为鼠疫自然疫源地。

(二)灭鼠拔源阶段: 1984年鼠疫疫源调查队组织医务人员、民工对在主要宿主动物密度较高的25万公顷疫源地开展了连续多年的灭鼠拔源工作,极大地降低了此地旱獭鼠蚤密度,仅1972~1984年间进行灭鼠拔源工作所投入的医务人员、民工合计310人次,投放氯化苦约20吨。

(三)全面监测与科学防治时期:从1985年至今,鼠疫防治工作逐步转向全面疫情监测,防治工作也由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通过多年的监测证实,早獺是本市鼠疫疫源地鼠疫传播的主要宿主,传播媒介有谢氏山蚤、斧形盖蚤、腹窦纤蚤深广亚种草原硬蜱等,动物间鼠疫好发于每年的6-9月份,尤其在7、8、9月份为高发时节,所检鼠疫菌均来自动物自毙尸体,自毙旱獭占绝对数量,犬类等偶然宿主经细菌学和血清学证实可感染鼠疫病,宿主寄生媒介和洞干蚤体内也多次分离出鼠疫菌。牧羊犬作为鼠疫流行的潜在传染性性动物,每年都能从犬体检出阳性血清,1997年在我市鼠防工作队首次从疫源地牧羊犬体内成功分离出一株鼠疫菌,属甘肃首例。此后年内旱峡地区发现早獺大量死亡,共计检出鼠疫菌16株,为历年之最,监测数据说明动物间疫情达到了暴发大流行的高峰,引起了省委省政府和卫生部的高度重视,时任陈绮玲副省长、卫生部彭玉副部长和鼠防专家刘云鹏教授等亲临现场,视察指导防治工作。玉门市政府按照领导和专家的意见建议,在该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灭獺工作,迅速控制了动物界鼠疫疫情,之后动物间疫情流行强度逐渐减弱。至2013年开始动物间疫情再次呈现出大规模爆发流行态势,此后两年内在动物间共计检出鼠疫菌30株,动物间疫情大规模爆发流行直接导致2014年我市发生“7.15”鼠疫疫情。

二、铭记历史,警示未来

鼠疫又叫黑死病,是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曾给人类带来沉痛的灾难。

第一次世界鼠疫大流行是公元6世纪(公元542年)的东罗马帝国,在约为我国南北朝时期,经埃及南部塞得港沿陆海商路传至北非、欧洲。这次流行持续50至60年,死亡总数近1亿人。

第二次大流行始于14世纪。发源于欧洲,波及亚洲和非洲北海岸,欧洲人口约四分之一死于鼠疫。该次鼠疫流行在医学史上称为“黑死病”。

第三次大流行始于19世纪末,波及亚洲、非洲、美洲的60多个国家。1894年香港鼠疫大流行,日本学者北里和法国人耶尔森氏发现了鼠疫菌,初步明确了鼠疫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从此人类才真正认识了鼠疫。

20世纪初、中期,即1910年、1920年和1947年中国东北遭遇鼠疫流行,死亡人数达10万以上。

自人类认识鼠疫后,不断和鼠疫进行斗争,大规模鼠疫流行已成为历史。在医学发达的今天,虽然鼠疫传播流行可怕,但是是可防可控可治的。我们要认识到鼠疫是自然疫源性疾病,依然存在于世界各地,而交通发达的今天,染疫者将鼠疫带向各地的可能性比任何时候都大。

玉门,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次人间鼠疫,均属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972年7月23日,玉门市昌马乡公社一放牧人员在靠近肃北县石包城疫区黄山口放牧,通过剥死旱獭皮的途径感染了鼠疫,经昌马公社卫生院治疗无效死亡,确诊为腺鼠疫,死于败血症。当时,将昌马公社卫生院划为小隔离圈,昌马公社驻地划为大隔离圈,进行疫情处理共22天,意外的疫情在入民群众间引起了极度恐慌。

1977年9月26日,玉门石油管理局鸭儿峡油矿32632钻井队一职工家属,因剥食染疫旱獭感染腺鼠疫死亡。这次重大的鼠疫疫情是我国建国以来鼠疫疫情首次在城市发生,患者是一位孕妇,从北京来玉门探亲,在剥食病死野兔过程中感染鼠疫,病情加重后,由野外作业井队转运到位于市区中心的玉门石油管理局医院后经治疗无效死亡。当时,在中央、甘肃省、酒泉地区和玉门市党委和上级业务部门及北京医疗队的支持下,玉门市和玉门石油管理局医务人员积极参战,迅速扑灭了疫情。但本次疫情由于没有做到早期发现及就地隔离等措施,而且长距离转移10余公里至人口密集的玉门市区,经证实为腺鼠疫。几名接触者返回上海、兰州、北京,直接威胁到大中城市的安全,造成了兰新、陇海铁路中断。在进行疫情处理过程中,玉门市区封锁隔离长达15天,给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时隔37年,我市再没有发生人间鼠疫,人们对鼠疫防控逐渐产生了麻痹思想,市政府搬迁工程也进入了攻坚阶段,鼠疫防控各项措施、经费保障等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养殖业、工矿企业不断扩张,致使祁连山区人员流动明显增加,祁连山区自然环境日趋严峻,动物间鼠疫疫情又出现了局部流行,严重威胁到人们的日常生活。2014年7月15日,在玉门老市区发生了第3起人间鼠疫疫情。突入其来的疫情,弥漫在石油河畔,为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我市疾控中心鼠防队接到疫情警报,第一时间赶赴疫情医院进行全力处置,疫情就是命令、疫情就是号角!市政府动员全市上下各成员单位积极行动,群策群力,共同抗击鼠疫。这次疫情,隔离密切接触者151人,老市区封锁隔离9天,玉门市启动较大鼠疫疫情(Ⅲ级)应急反应,第一时间成立了以时任酒泉市政府王敏副市长为总指挥,国家鼠布基地党委书记丛显斌、省卫计委副主任王晓明、省卫计委党组成员省疾控中心主任王新华、省卫计委应急办主任孙亚军、玉门市政府市长宋诚、玉门市政协主席张家明、玉门石油田分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陈建军为副总指挥的“玉门市7.15鼠疫疫情应急处置指挥部”,下设技术指导、现场流调、检诊检疫、消杀灭菌、医疗救治、信息报道、后勤保障等八个疫情处置工作组,经过历时9天的有效处置,疫情得以成功控制,151名密切接触者未发生二代感染,鼠疫疫情得到迅速控制。

玉门三次人间鼠疫的发生,给我们带来了沉痛的教训,时至今日,依然刻骨铭心。

《记鼠防事业发展历程[此文共2695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